
某天不知怎逛到一個台灣的天文網站 親子觀星會 http://familystar.org.tw/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49
他們有常態的在全省各地舉辦觀星活動,藉以推廣親子天文活動
在屏東的活動也去了幾次,感覺很不錯,兒子們也對天文有相當的興趣
之前有想往天文攝影發展,不過經過這陣子的爬文做功課後,發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拍的好不好還在其次啦,光是要踏入其門檻,器材周邊至少8~10萬起跳
我還是乖乖的先從入門的目視觀測開始好了
這部就是一般所謂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

從前方往下拍的,底部就是20公分的凹面鏡,中央三顆螺絲底下就是斜面鏡(副鏡)

目鏡座及調焦裝置

6*30尋星鏡,其作用在於先用此鏡尋找觀測物體,接著再用主鏡調焦觀測,旁邊這張是尋星鏡內部的十字線


從目鏡座看進去的樣子

接上K-25mm目鏡

來實際觀測一下,這張是實際影像,因無五菱鏡,所以是上下及左右顛倒

旋轉擺正一下

實際距離(框選處)

最早的一部反射式望遠鏡就是牛頓發明的牛頓式反射鏡。
牛頓式反射望遠鏡是使用一面凹的拋物面鏡,將光線反射 回鏡筒前方並曲折聚焦,然後在鏡筒前方用另一面橢圓形平面鏡(副鏡,又稱斜鏡),
將光線以90°角反射出鏡筒外,在這個光路射出的位置上放置對焦座及目鏡 座以方便觀看。
這種焦點位置在鏡筒前方開口側邊的反射鏡就稱為牛頓式反射望遠鏡。
牛頓式反射望遠鏡製造容易、重量輕、成本低,因而成為業餘天文望遠鏡的主 流商品。
另一種反射式望遠鏡是法國人蓋賽格林於1672年發明的蓋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
它的基本原理同牛頓式反射鏡,都是用一面凹的拋物面主鏡將光線反射回鏡 筒前,不同於牛頓式反射鏡的是,
蓋賽格林式反射鏡在鏡筒前用一面凸的雙曲面副鏡將光線反射回主鏡中央的開孔並聚焦成像,
這種焦點位置在主鏡後方的就稱為蓋 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
蓋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的光路是在鏡筒內來回反射二次,並經過副鏡的再放大,所以鏡筒可以很短,焦距卻可以很長,
對高倍率的觀察有很大 的好處。反射式望遠鏡除了這二種焦點位置外,尚有庫德式焦點等,不過並不常見,大都是大型天文台才採用。
由於反射式望遠鏡是將光反射而不是穿透,所以對玻璃材料的要求是熱膨脹率要低,不像折射鏡要求的純淨透明,而且反射鏡沒有折射鏡特有的色差問題,再加 上反射鏡只需研磨一面,相對於折射鏡,製造上就容易得多,現今全世界的大型天文台全是使用反射望遠鏡,就是這個緣故。
標準配備
望遠鏡:GN200D杜普生式天文望遠鏡
架 台:大型杜普生式底座
配 備:6X30尋星鏡
目 鏡: 含K-25mm標準低倍率目鏡 (48倍)、K-9mm標準中高倍率目鏡 (133倍)
商品特色
※ 高品質光學系統,非球面高精度研磨影像銳利
※ 大型杜普生式底座,穩固性高
※ 360度全周轉動
※ 操作十分簡便
規格表
GN200D天文望遠鏡 | 規格 |
主鏡口徑 | 200mm |
焦點距離 | 1200mm |
焦比 | F/6 |
主鏡形式 | 牛頓反射式,非球面鏡片 |
鍍膜 | 高反射率鋁鍍膜 |
集光力 | 816X |
分解能 | 0.9」 |
尋星鏡 | 6X30 (6倍3 0mm 8°) |
對焦座 | 1.25吋齒條式 |
鏡筒全長 | 110 cm |
鏡筒重量 | 9.8kg |
| |
腳架形式 | 大型杜普生式底座 |
負載重量 | 20kg |
高度 | 120 cm 含望遠鏡總高度 |
重量 | 8.5kg |
腳架材質 | 木材 |
金價咧追星去了XD
回覆刪除挖賽~~~~~
回覆刪除好像很好玩的樣子
越玩越大管了...
回覆刪除好像老機那邊有一個高手也會做這種望遠鏡!
回覆刪除打月亮打月亮
回覆刪除我要看隕石坑~~~
說實話,以前也玩過蘇聯的黑珍珠反射鏡Rubinar 500/5.6,手上的Swarovski單筒也可以拿來加減看,但是講
回覆刪除到要拍攝的話,那個轉接目鏡的光學品質就很值得玩味了,那就是錢坑之一,若要堅持畫質的話可不得了XDXD
越玩越大管啊!!
回覆刪除下一步是赤道儀嗎??
回覆刪除快了快了,為了達成追星的基本功,該有的想躲也躲不掉:P
回覆刪除您好
回覆刪除小弟也對天文觀測有興趣,只是目前還是個門外漢,想請教幾個問題:杜普生式的望遠鏡是否須自行手動尋找欲觀測星星的位置呢?不就必須要對天文各星的位置很熟悉才
行? 要去哪買望遠鏡比較好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