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多或少都要進軟體裡來拉拉曲線,調整色偏,磨皮,銳化..etc的一些步驟
我個人是能省則省,能一個步驟完成就不用到第二個
個人是比較著重於影像的顏色要忠於原味,也就是正片拍出來是什麼顏色
影像檔就盡最大的努力去調整來實現,在此僅將小弟用的一些方法分享給各位
或許是關公面前耍大刀了,希望能拋磚引玉大家來互相吐臭求進步
RAW檔我都用c1 pro 這個軟體,其用法小弟在blog內有寫了一篇
Capture One Pro Raw 轉檔軟體 簡易教學
另外我覺得對岸的這篇文章有關於這個軟體的其他功能也很實用
今天主要是要來說明底片數位檔的一些改善色偏及除塵和USM銳化,這三種是我比較常用的步驟
我是使用photoshop CS2的影像軟體,(CS及CS3的步驟會不會相同,我不確定)
有鑑於寫教學步驟繁複,所以以下有些我會用到其他用家的文章連結,拍謝啦
首先我底片一律都是掃描後調整個大概,存成24bit TIFF檔,135用2400dpi,120用600dpi就夠了
太高的dpi導致檔案肥大,偶的電腦等級沒那麼好,怕到軟體去修改時會跑不動...@_@
一般而言正片掃描出來的色偏比較輕微,負片就很頭痛了,
除非是用高階的掃瞄器如NIKON 8000或9000ED的這種貨色,
或許會輕鬆點,不過這也不是誰都用的起的機器
好吧,這次的教學主題就是色偏處理
首先在CS2叫出掃瞄好的負片TIFF檔
這有一篇在Photoshop當中校正中間色調的方法
這篇只有講到50%灰階中間色調用法,我是再加上白色/黑色的用法,步驟一樣,
只是在Shift+F5這邊從下拉列表中選擇白色或黑色來做而已
在這篇文章中所以用的PHOTOSHOP為英文版本,像我就是使用中文化版本
茲將一些英文程序翻譯如下
步驟2、修改Layer1圖層的疊加模式為Difference:(中文化版為差異化)
步驟3、點擊圖層面板的新建調整圖層按鈕,新建一個Threshold調整層:(中文化版為高反差)
這三個步驟做下來得花不少時間,還有一個偷吃步的方法,50%灰階用上面的作法
白色/黑色用另一個步驟,缺點是白色/黑色的取樣沒有上面步驟的精確
首先圖檔叫出後,按Ctrl+M 叫出區線交談窗

接著按住滑鼠左鈕在影像上四處移動,在此同時區線上會出現同步移動的空心控點,
當這個空心控點剛好移到曲線的正中間,而滑鼠指標所在的地方也是灰色的中性色,
那就表示找到了,此時立即按住Shift鑑然後再點一下這個地方,設下顏色取樣器
把這個位置標記下來,等一下使用設定灰點滴管工具時就知道要點在哪裡了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找出最亮點和最暗點,當空心控點移動在曲線的最頂端就是最亮點
當空心控點移動在曲線的最底端就是最暗點
其實有些照片並不會每張都出現最亮/最暗的區域,所以只要找到最靠近頂端/底端的位置就好
中性點我以前也是過用這種移動的空心控點來標定,但是最後使用滴管後,整個圖的顏色常常會跑掉
那就是因為用區線找到的並不一定是50%的灰階,我是覺得還是用對岸的方法比較準
因為在取灰階時你將圖片放大到1600%時,你標定的那個點是一個正方形的pix
當最亮點/最暗點/灰點 都找到後,就可用曲線視窗右下角的那排成一排3隻滴管了
左邊:代表設定最暗點
中間:代表設定灰點
右邊:代表設定最亮點
然後分別選取所代表的滴管去點圖上設定好的相對應點
關於設定最暗點,設定最亮點,設定灰點這三者的設定順序,雖然並沒有嚴格的規定
但是一般的經驗法則都會建議設定最暗點和設定最亮點先做,然後才做設定灰點
因為這樣才不會在色彩已經修正後又產生巨幅的變動
做完這三個步驟後,通常中間調的色偏移除了,整個影像的色偏也修的差不多了
來看看我做的成果,色偏情形是不是已經改善了呢
店家掃的

掃瞄tiff檔轉存jpg縮圖,其他未做調整

三點設定法

色偏處理完後再來就是除塵囉,不論數位檔案的進塵或是底片上的藥水痕,毛髮,灰塵..等
我都是用這個方法,筆刷工具,其實也有人用印章工具,其實大同小異啦,看個人喜好
這個步驟我就給個連結請各位移駕去看囉,聰明的各位應該很快就能上手
[後製]相片除塵教學--以DPP及PHOTOSHOP為例
打完~~收~~工~~
累死我啦....@_@
0 意見:
張貼留言